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 争做“双师型”教师(第137期总第409期)
2015-10-13  

——参加学校第五届教师专业综合能力竞赛获奖体会


    多年来,我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为核心。一般而言,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要满足两方面条件:一是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创设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二是要建设一支既有深厚扎实的理论功底,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能在理论和实践结合层面胜任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大多数都是博士毕业后直接到高校任教,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是社会实践能力和教学实践经验的缺乏直接导致他们无法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联系起来,难以让学生接受新知识,更无从谈创新。因此,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关键。
    为了提高我校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自2011年起,我校开始举办教师专业综合能力竞赛,此项举措不仅体现了学校对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综合能力培养的高度重视,也使广大的青年教师更新了教育观念,提高了教师对提升自身实践教学能力的认同感和紧迫感。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一名普通教师,我已连续参加五届教师专业综合能力竞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第一届和第二届获得三等奖,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连续三届获得一等奖。下面针对第五届教师专业综合能力竞赛,谈一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关于选题:此次竞赛材料类的题目来源于辽河油田钻井一公司所属的无缝钢管厂,其长期生产井下采油用的各种不同规格的高精度冷拔无缝钢管。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规格的冷拔内、外模具是其技术关键。长期以来,该厂所用拔管模具的使用寿命很短,特别是冷拔内模,每件模具的拔管数量平均在70~80根/件,严重影响了钢管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成为影响企业效率的老大难问题。因此要求我们研制低成本、高效能、拔管质量好的冷拔内模,以适应长期生产的需要。
    面对工厂这一实际题目,我利用暑假时间对冷拔内模的工作条件和环境进行相关的调研。通过调研了解到,冷拔内模在拔机生产线上承受很高的动态拉应力、强大的冲击载荷、极高的表面摩擦以及一定的热腐蚀和热磨损,这就要求冷拔内模具有高的整体抗拉强度和高的基体韧性、极高的表面硬度和表面耐磨性、良好的耐热磨损性能。此外,我还了解到,该厂为解决冷拔内模寿命短、质量差的问题,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比如采用硬质合金模具、高铬高碳电渣钢模具、高碳钢表面镀硬铬模具以及表面热喷涂模具等,但是皆因成本过高、基体过脆、表面粘模等问题而不尽人意。由此,我认为制造冷拔模具的材料应该选择低碳合金钢,应该满足基体高韧性的性能要求,同时成本较低。为了保证冷拔模具的表面高硬度和高耐磨性,我设计了几种方案,包括模具表面渗碳后一次淬火、模具表面渗碳+渗硼后淬火、模具表面碳氮共渗后直接淬火,同时对这几种方案的可行性和可能达到的性能进行论证,最终,确定模具表面渗碳+渗硼后淬火为最佳的热处理方法。
    模具的热处理方法确定后,就需要对热处理工艺曲线进行设计,包括渗碳温度、渗碳时间、渗硼温度、渗硼时间、淬火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回火温度、回火时间等参数的确定,然后进行热处理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每一步都要特别小心、考虑周全,实验后需要对模具的性能进行检测,对金相组织进行观察。模具的柄部要有一定的韧性,为了降低柄部的硬度,需要对柄部进行盐浴软化处理,需要确定盐浴的成分、工作温度,加入方式等。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我曾经失败过很多次,这是因为模具的性能与很多因素有关,如零件的大小、炉子的升温速率、操作者的经验等,不是光靠理论设计就能获得理想的性能。几次失败之后我曾想过放弃,打算糊弄交差算了,但是冷静下来以后,不服输的性格又使我充满了斗志,又开始探索新的工艺,功夫不负苦心人,终于使模具的性能和组织都获得了理想的效果。
    二、体会:企业的实际题目不同于我们平时研究的纵向科研课题。它侧重于利用我们所学的专业知识去解决工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所考虑的实际因素更多,这就要求我们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要考虑到各个小细节,比如渗碳、渗硼过程中对模具柄部的保护、淬火加热过程中如何避免氧化等问题,哪个小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导致失败。
    对教学与科研的促进作用。各种热处理工艺的原理对于我们材料专业教师来说都很熟悉,但是没有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过实际的问题。通过这次竞赛,使我对整个设计与实施过程有了充分的了解,在将来给学生讲授相关知识时,我相信会更加生动、具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这次竞赛的成功,也会增强我的自信心,敢于与企业合作,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使自己的科研范围由单一的纵向科研向横向科研扩展。
    此次竞赛也为指导大学生创新项目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教师的实践能力是一个渐进的培养和提升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相信通过教师专业综合能力竞赛的不断深入和持久开展,我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一定能得到很大的提升。我也会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努力,开阔专业视野,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使得自身的综合能力向着更高层次迈进,为学校的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陈淑英)

关闭窗口

 

校报编辑部地址 :辽宁工业大学3号教学楼313房间
电话:0416-4198654/4199778 E-mail:lgxbxx@163.com
版权所有©辽宁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