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咨询与辅导课程的思考(第139期总第411期)
2015-11-12  
    大学生职业生涯咨询与辅导课程,一般采用理论课教学为主渠道,辅以相应实践课程及校园文化活动。该课程囿于班型及场地的限制,更多采用特质因素理论。特质因素理论用量化的方式进行人职匹配的指导性探索,其结果可以作为人内心世界的一种投射,对自我认知与生涯决策有一定价值,对于大班型集中授课、学生自助式学习来讲是合适且有效的。但特质因素理论模型偏重于人与事的搭配,局限于工作本身的选择,用相对静止的观点来看待人与职业的关系,难以顾及与工作相关的个人价值观、个人情绪等影响因素,更无法将人与环境作为一个交互动态的过程中评估,忽视了主体与客体互动关系。同时,这种理论注重工具对人的量化评估,重视人的“在场”性。量化评估只是对过去人的经历和特质进行片面的呈现,而忽视了人的显性行为背后的“不在场”背景,对人的认识缺乏深层次的人本关怀,降低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实践课程与校园文化活动作为主渠道理论课的有益补充,能够推动学生将已有的知识内化,并推动其在参与实践课程与校园活动时外化。对于部分领悟力较强,自我认识较准确,自我监控力、执行力较强的学生能够达成生涯规划的最终效果,即:使学生实现自我认识、学涯规划、生涯设计,继而进行自我监督执行、实践反馈调整。但理论课上囿于学时、班型限制,对于大部分学生仅能够实现认同生涯规划理念,激发生涯规划需求,了解生涯规划基本方法;实践课能够初步体验、尝试生涯规划,但学生自我暴露程度有限,探索程度也就随之受限;校园文化活动中部分学生能够完整执行生涯规划步骤,但如果缺乏专业的指导教师辅导,难以得到针对性的辅导建议,而且竞赛类的活动难免使学生在生涯探索中受社会评价的因素影响,从而影响生涯规划的适合性。
    目前,大学生的情况是缺乏生涯发展意识和能力,生涯规划总体水平欠佳,对自己的生涯发展状况不满意,对生涯规划有迫切的需求。而以上环节均不能完成规划的个性化、针对性修正与确认,必将影响学生的认同感与执行力。同时无论是课程还是活动,对于大学生来说都是被动,时间和形式不可选,无法做到即时满足,更难以做到个性化教育与服务。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可能还差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的“最后一步”。生涯咨询与辅导起源于美国,由20世纪初的“职业指导”发展而来。1908年帕森斯在波士顿创建了Boston Vocation Bureau,对近80名前来职业局寻求帮助的人进行职业指导,并在实践中创建了“特质因素理论”,开启了职业辅导先河。20世纪60年代末期“生涯辅导”一词在西方学术文献频繁出现,而后将“职业指导”取而代之。这一发展历程可以表述为:职业指导-职业辅导-生涯辅导-生涯教育-生涯咨询与辅导的发展历程。我国高校自就业指导理念传入,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以毕业生就业为主导、21世纪初全体大学生就业指导、近年来生涯发展与咨询观念逐渐普及三个阶段,在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适应就业市场竞争方面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随着关于大学生生涯咨询与辅导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越来越多,大学生生涯咨询与辅导课程越来越得到高校和大学生的认可。大学生生涯咨询与辅导是指辅导老师以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从大学生自身的能力、知识、体验等实际状况出发,运用专业的生涯咨询与辅导知识,采取“一对一”或团体辅导方式,帮助其分析影响其生涯发展的主客观因素,协助前来寻求生涯咨询与辅导的大学生克服生涯发展的难题,驱除情绪与认知方面的障碍,帮助其厘清其“自我概念”、明确生涯发展方向,激发其努力践行的意志,使大学生生涯得到健康的发展。生涯咨询与辅导理论研究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认为职业发展是一个人自我概念的发展与实践的历程。生涯咨询师可以采取以下六种由浅入深生涯咨询与辅导方式:信息提供、自助式辅导、工作坊、生涯辅导课程、团体生涯咨询、个体生涯咨询,在辅导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探寻个人在生涯中的角色扮演和内在诉求,厘清“自我概念系统”。促进学生的生涯决策能力和自我概念的发展、注重个别差异,针对性增进来访者对技能、兴趣、信念、价值、习惯与个人素质的学习,并且了解有效职业环境,培养职业应变能力,引导学生适应环境变迁以及选择。
    高校若要开展大学生生涯咨询与辅导课程,须具备以下条件:首先,学校层面加强生涯辅导意识,健全完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体系,在指导性教育基础上提供服务性教育。其次,培养专业师资力量。专业化的队伍是生涯咨询与辅导的关键。生涯咨询与辅导涉及心理学、哲学、管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知识,要提供完整的生涯辅导与咨询服务,就需要接受过专门学习和训练的辅导人员。我国目前已经有关于“职业指导师”、“职业规划师”等资格认证制度。再次,需要配套相应设施,提供日常咨询服务。设立咨询室,团体辅导、工作坊等场地,购置咨询道具、网络测评软件、网上学习课程等必要资源,并建立日常“一对一”及小团体咨询服务机制。最后,培养学生主动求助意识。需要通过课程、活动等在学生中宣传生涯咨询与辅导服务,宣传成功案例、鼓励主动求助,在学生中形成乐于思考,善于求助的良好氛围。这样,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才能落实到实处,真正服务于每个学生。(学生工作处 李媛媛)
关闭窗口

 

校报编辑部地址 :辽宁工业大学3号教学楼313房间
电话:0416-4198654/4199778 E-mail:lgxbxx@163.com
版权所有©辽宁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