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创业能力重在专业教育改革(第140期总第412期)
2015-11-26  

    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将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高到“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的高度,如何切实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就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实质上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理念等综合素质,其关键在于专业教育改革。尽管当前有很多意见提出,本科教育要突出“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很重要,它能够起到“固本”的作用,但本科教育最终还是要落脚于专业上,专业就意味着一种专长,职业分工越来越细化的现代社会,有了一定的专业专长,就能有一定的社会生存保障,虽然一个人的职业或许会变换,但根基依然是自己的专业。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可孤立进行,必须要立足于专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专业教育是基础,创新创业是提高、应用,没有专业教育,创新创业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也在发生重大变化,在强调学科基础的同时,更看重个性发展,看重创新创业能力。所以就需要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领,对专业教育进行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拧成一股绳,更好地培养适应新需求的毕业生。
    专业教育改革需要将“知识技能传授”为核心的教学转变到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核心的教育上来。第一,要做的是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第二,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对于地方高校,更多地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基调,以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等的培养为引领,引入更多实践应用教学与创新创业实践,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紧密对接,着力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而强化其创新创业能力。第三,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是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与理念。在以往的教学中,更多地强调了教师教的艺术,要求学生自身要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努力学习教师传授的知识;而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变到大众化教育,学生自主学习欲望大大降低,更注重自己的兴趣爱好的发展。高校教师大多没有及时认识到学生学习状态的变化从而进行教学方法的调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新的教育形势下,需要教师转变思想观念,适应教学对象的变化,调整教学方法,教室不应该仅仅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应该成为引领学生学习成长的场所,教师不能将教学活动局限于知识点的讲解与传授,更多的应该是对学生的启示与启发,强调学生的参与,激励其自发主动地学习与思考。课堂上要以“学”为主体、“教”为辅助,教师教是教给学生“知识框架、逻辑思维与实践应用”,学生学是学习“知识体系,思维方法、应用领域与实践方式”;实验教学中更侧重于“实践动手、知识应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习实践中重视“工程运行实践、工程组织管理、工艺综合”等的学习,教学方法可以是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方式,根本目的是要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到获取知识的方法与知识的实际应用,为创新创业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第四,课外活动的开展也要以专业为导向,进一步激发专业兴趣,在活动中注重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同时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组织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化工学院的“催化人生”系列活动就是紧紧围绕专业学习与实践展开,为创新创业实践做好组织管理的准备。第五,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科技活动,投身于创新创业实践,磨练创新创业素养。目前广泛开展的各类学科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创新创业计划”等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教学中应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尽管会有辛苦的付出,但在实践中能够锻炼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并能够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提升创新创业的能力与理念,也能够发现创业的机会,最终得以实施。
    大学生创新创业应区别于一般的创业,要立足专业,基于创新,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开阔视野,注意发现问题,并创造性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完成创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能拔苗助长,而应在改革专业教育、促进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播撒创新创业的种子,再通过浇水施肥来呵护其成长,终会花自芬芳、果自满仓。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张启俭)
关闭窗口

 

校报编辑部地址 :辽宁工业大学3号教学楼313房间
电话:0416-4198654/4199778 E-mail:lgxbxx@163.com
版权所有©辽宁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