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邀请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刘大椿作学术报告(第149期总第421期)
2016-07-06  

本报讯(艾志强) 6月8日下午,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宣传统战部共同举办的“名家学术报告:究竟应如何看待科学”暨“大学生成长历程多视角探寻系列活动第二十六讲”在我校图书馆报告厅举行。此次报告邀请了我国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的领军人物、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大椿主讲。我校副校长刘振安、相关部门负责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和研究生、以及500多名本科生聆听了报告。报告会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宝元教授主持。

讲座前,副校长刘振安代表学校聘任刘大椿教授为我校名誉教授,并颁发了聘书,希望刘大椿教授能与学校开展长期的交流合作,为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专业建设和发展献力献策。

目前,科学在今天已经深入人心,我国正在朝着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迈进。但实际上,究竟应如何看待科学,还是存在许多争论和不同看法,刘大椿教授从“辩护·质疑·审度”三个层面对究竟应如何看待科学做了系统梳理。首先,刘大椿教授从哲学层面阐释了科学的三个特征,即客观性、普遍性和构造性,并结合中医剖析了普遍性的科学知识和地方性的科学知识的关系,分析了为科学辩护的七条论据。其次,刘大椿教授介绍了当代科技创新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他看来,当代科学发展在蒸汽革命、电力革命和信息革命之后,正在步入智能革命时代,智能革命是信息革命、生物革命、材料革命和能源革命相融合的产物。再次,刘大椿教授还介绍了AlphaGo、美国的智能医生、智能汽车、智能器官、无人机等智能革命中的典型代表,并结合拉里·佩奇和埃隆·马斯克的经历和观点分析了智能革命带来的挑战。最后,针对在科学争议的背景下,如何正确对待科学的问题,刘大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我们不要反对科学、不要迷信科学,而是应对科学保持一种比较平和的、比较宽容的审度的态度,这种审度态度既保持了对科学的支持,又保持了对科学的警醒。

互动交流环节,刘大椿教授就师生提出的中国智能革命的发展现状、科技成果的转化、科学技术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意义、科技发展的界限和伦理等问题回答了师生的提问。报告会现场气氛热烈,掌声不断。

学术报告之后,广大同学纷纷表示对科学有了全新的、更加深入的认识,为以后的学习注入了新的理念,特别是对于提高作为未来科技工作者的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形成正确的科学观有着巨大的作用。

刘大椿教授在我校期间,还与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及骨干教师进行了交流,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等方面的经验。

此次学术交流活动,不仅有利于我校师生开拓学术视野,把握哲学学科的前沿动态,凝练研究方向;而且也对未来的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刘大椿教授是我国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的领军人物,为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做出巨大学术贡献。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主任、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校长助理、图书馆馆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第四届、第五届成员。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自然辩证法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据《2014中国大学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刘大椿教授获全国“最牛研究生导师”称号;2004年,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14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关闭窗口

 

校报编辑部地址 :辽宁工业大学3号教学楼313房间
电话:0416-4198654/4199778 E-mail:lgxbxx@163.com
版权所有©辽宁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