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高校教育的几点体会(第152期总第424期)
2016-09-28  

2007年7月,我在大连理工大学博士毕业后,怀着对教育工作的热爱,来到了辽宁工业大学。从事教育工作一直以来是我的理想,我喜欢宁静的校园生活,喜欢书香相伴的学术氛围。

自攻读博士学位以来,围绕国际非线性智能控制领域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研究了自适应智能控制方法与设计,取得了一些如下的学术业绩:2015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第二完成人);2015年入选“辽宁特聘教授”;2016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主持辽宁省高校杰出人才计划项目2项;发表(含录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检索论文40多篇,14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鉴于我的科研成果,应邀担任国际重要期刊《IEEE Transitions on System,Man and Cybernetics:Systems》、《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及国内著名期刊《自动化学报》的编委。

19世纪德国著名的高等教育思想家、改革家洪葆,是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大学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人。他认为大学立身的根本原则在于培养个性和谐、全面发展的人,特别是人的自由品质如创造力的培养,因而大学的目的不止是知识的灌输和科学的探索,而是促进人的创造性思维和修养的完善。我认同洪葆的观点,教学和科研是相互促进的。我做科研工作,是为了更好的促进教学,更好为辽工大献力。我认为大学教师的授课尤其是对本科生的授课,不仅仅是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重要的是讲精髓,指点学生如何去获得知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创造性的学习。

通过科研,我可以把握本专业的发展方向与最新成果,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充实教学内容,并进行教学改革。有了科研之源,在教学上就会得心应手,所讲授的课程内容也会更加生动,会更加注重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激发学生解决学术问题和实际问题的兴趣,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得到成倍的提高。在培养学生进程中,用自己的研究经历教育学生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如果任课教师缺少科研背景,上课照本宣科、内容陈旧,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不愿意踏踏实实地学习。只有活跃的思想才能唤起活跃的对话,而教师思想活跃的本质在于他的创造力,在于他的长期的研究中所形成的许多感悟,并将此传达给学生,只有活跃的教师才可能让课堂活跃。

教学过程同样促进科研工作,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增加科研成果,既充实和优化了教学内容又可以使科研成果得到进一步传播、延续和发展,充分发挥科研的价值;教学实践能使教师对基础知识更加融会贯通,敦实的研究活动的基础、高质量的教学将激发学生的思想风暴,学生被激活的头脑将会产生各种疑问,又为教师带来更多的课题灵感。

我多年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在教学之余从事科研工作,有了科研的经历和背景让我的教学更加得心应手,取得了如下的教学工作业绩:指导的研究生1人获得辽宁省百篇优秀硕士论文,6人获得辽宁工业大学优秀硕士论文;指导学生参加国家数学建模竞赛获国家奖12项;分别获得辽宁工业大学讲课大赛和教师专业综合能力竞赛一等奖。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需要具备教学和研究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品质,在教学和科研的思维中切换,做到“智能控制”。

总之,高校教师不能忘记教学的天职,要做一个让学生更智慧、更自信、更高尚的教师。我们在有效促进教学和科研的同时一定要“以学生为本”,不能一味去追求个人的得失,在教学与科研的摩擦中不能忘掉教学的初衷。

(理学院 刘艳军)

关闭窗口

 

校报编辑部地址 :辽宁工业大学3号教学楼313房间
电话:0416-4198654/4199778 E-mail:lgxbxx@163.com
版权所有©辽宁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