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扎根教学——“青椒”感悟
2017-11-10  

宋琳琳,女,汉族,辽宁锦州人,1984年2月生,2009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传播学专业,获得传播学硕士学位。现为辽宁工业大学文化传媒学院传播学教研室主任,在2017年锦州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8年前初为人师,第一次站在讲台,心中感慨而惶恐,感念恩师之际,又回问自己可否能担授业解惑之职。当时心中唯有一念:绝不辜负了学生,定做到无愧于心。或许就在那一刻,一枚“青椒”的初心已定。8年来,我始终扎根教学,告诉自己,教学是个良心活,应做到问心无愧。2017年,学校推荐我参加了锦州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获得了人文社会科学组第一名,收获惊喜之余,我明白,道阻且长,初心勿忘,并有所感悟。

利其器 方能善其事

教学之初,以为把自己所学倾囊而出就算无愧于心。而后发现,如何“倾”才是真正的学问。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在教学的方法与手段上狠下功夫,才能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于是,我对两门平面设计类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钻研,试图采用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几经探索,目前两门课程均在采用“获奖案例教学法”,引入“情境带入法”,实施“创意加分原则”,并带领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增加“实践检验环节”。通过4种改革方法的实施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创新能力。同时,还进行了3门课程的考试方法改革,并顺利完成题库建设。主持校级教改课题1项,主持辽宁省教育评价协会课题1项,撰写教改论文多篇。

在教学改革的同时,我逐渐发现教学手段与教学技术的提升同样重要。目前正在准备尝试微课教学,并极力探索更加完善的教学模式。在学校第一届、第二届微课设计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和二等奖,并获得辽宁省教学信息化大赛高等教育组微课类二等奖。在不断的尝试与创新中,教学能力逐步提升,获得了学校教师专业综合能力竞赛一等奖、学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锦州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人文社会科学组一等奖。

亲其师 方能信其道

在教学中,我始终坚信,学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是学生愿意接受教师所授之业的重要前提。如何使学生“亲其师”?我觉得唯有“信任”与“耐心”。课上课下多和学生沟通互动,尤其在课堂之外,尽可能帮助学生,延续他们学习与思考的积极性,鼓励并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竞赛,帮助他们使其理论知识能够成功转化为实践技能,实现自我价值。

近年来,我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创新类竞赛,并取得了比较优异的成果。指导学生成功申报创新创业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1项、校级项目多项,并发表多篇项目论文;指导学生参加并获得辽宁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指导学生参加并获得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国家级二等奖1项、国家级三等奖2项、优秀奖7项,辽宁省分赛区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8项、优秀奖40项。多次被评为全国广告艺术大赛辽宁省分赛区优秀指导教师;曾获得学院优秀师德标兵称号与学校“三育人”先进个人称号,并于2016年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优秀指导老师称号。

专其长 方能洞其理

科研永远是教学的最有力支撑,所谓专其长,才终能洞其理。在不断提升自己教学能力的同时,还始终努力研究专业理论,加深自己专业方面的深度,拓宽知识领域和视野,增加自己工作的科研含量,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与水平。深知如此才能更好地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为教学内容不断输送养分。

近年来,在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课程、危机传播课程的基础上,对公共舆论、多元话语、危机公关等方面进行着深入探索。2017年申报并获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媒体语境下公共危机的多元话语建构与互动研究》;2016年主持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基于和谐辽宁的新媒体公共危机传播研究》已结题;多年来还参与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教育厅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已经发表学术科研论文14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5篇。科研能力的提升更加增强了教学的信心与效果,教师自身的教学相长或许即是如此。

作为“青椒”一枚,生活在文化传媒学院大家庭而感到庆幸。这里朝气蓬勃的乐观态度、单纯严谨的教学环境和实事求是的学术氛围,让人清新爽朗;学院重视教学、鼓励创新,使年轻教师都可以保有初心,投身文传的教学事业是我之幸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节不居,匆匆而逝,逝者不可追,来者尤可鉴,一路奔跑,且行且悟,边教边学,适时驻足,回顾过往,可曾忘怀初心?可曾大胆尝试,小心求证?可曾在时间之河中略有收获?怎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虽还未至,心向往之。

(文化传媒学院 宋琳琳)

关闭窗口

 

校报编辑部地址 :辽宁工业大学3号教学楼313房间
电话:0416-4198654/4199778 E-mail:lgxbxx@163.com
版权所有©辽宁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