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 教学相长——记参加工作十年来的一些体会
2017-11-27  

朱志强,男,汉族,河北保定人,1982年10月生,2007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动力机械及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2007年至2010年在天津大学内燃机研究所天波公司做机械设计工作,2010年5月到辽宁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车辆工程教研室执教。2017年获得我校教师专业综合能力竞赛一等奖。

因劳动而求知,单纯的知识又令人彷徨。用知识去指导劳动,在劳动中提炼知识,这是一个优秀的工程师应该做的。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新知识,将自己学的知识实践到教学当中,这是一个教师应该做的。作为一名工科大学教师,“知行合一,教学相长”是自己十年来的工作心得。

作为工农结合家庭长大的孩子,最不缺的就是劳动实践。驾驶拖拉机田间劳作,焊接加工各种农机具,用“纺车”给烧毁的电机缠绕新的线圈,甚至给自家打桌椅板凳。在那个时代出于好奇而提出的问题,父亲也不能完全解答。所以那时候的我,最渴望的就是知识。多年以后坐在大学的课堂里,面对一门又一门新奇的知识,自己经常思考的问题是,这些知识将来都能用上吗?将来自己要设计这么复杂的机械装置吗?

参加工作的第一个任务是设计旋转桁架,给我审图的是一位80岁的退休返聘工程师罗大爷,最后我的图纸修改、打印了四遍,罗大爷才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图中3.5号字与4号字,罗大爷也能看差别,还给我讲了图纸的布局、图纸的易读、图纸的美学。此后,原本搁置的画法几何又变成了自己的手边书,大学期间所用的课本又陆续回到了自己身边。后来,自己为企业起草了专用的制图规范,画的图纸也常常被挂在乙方加工厂的车间展示,自己设计大的设备单件能够销售到几百万,小的轴类零件能转到几万转,自己随手改动的图纸能让制造成本大幅缩减。

大学与企业相比,优势是完整的知识体系,当教师从企业的角度思考问题时,就可以与企业合作完成一些项目。来到辽工大工作后,我主持的横向课题《MN系列整车耐久测试系统开发》、《汽车悬架转鼓试验台开发》就是结合《汽车动力学》里面的路谱知识与企业试车场建设图纸,开发可以用在摩托车、汽车室内做耐久噪音试验的设备,并且授权了国家发明专利以及几项实用新型专利。我主持与汉拿公司合作的横向课题《起动机减振橡胶垫降低冲击力效果测试》,也是利用《发动机原理》这门课中关于动力测试的知识结合企业实际需要,研究出来的方法与设备,并且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主持的横向课题《威马电动车动力系统优化与匹配》中需要测试电机12000r/min时的特性,以前的测试只做到过6000r/min,国外的企业设计联轴器需要10万元的设计费用和一年的周期,最后我决定自己试一试。开始采用原有的设备,转速到9000r/min时就会发生共振,尝试着改变联轴器自身固有频率也没有消除共振,咨询了各路专家也没有准确答案,最后我翻箱倒柜从以前买的一本美版《汽车工程手册》中才找到了最终答案,原来要考虑整个系统的特性,提高联轴器的扭转刚度。我主持的大平台项目《汽车驾驶机器人》也是利用来到汽车学院所学的知识与我以前在企业时所研制的摩托车自动驾驶仪相结合的成果。

至今,辽工大已经组织了七届教师综合能力竞赛,我获得3次一等奖,1次二等奖。教师综合能力竞赛就是让我们把课本的知识,综合运用到实际工程当中,就像我们的学生毕业后应该做的事情一样。每次比赛我都要准备两周左右,最高兴的不是获得什么奖励,而是通过参加比赛接触一些新的领域学习新的技能,同时能够看到各位老师不同的招法,启发自己的思路。

上新课是大学老师比较头疼的事情,但是我对上新课总是积极而兴奋的,因为我总能在新的课程中受益。我已经上了七轮《汽车制造工艺学》,这门课里的内容和自己平时设计工作是相辅相成的,我把自己的设计加工经验放到了课堂,学生听的津津有味;《工程软件基础》和《CAD、CAE技术》中CATIA软件的建模、仿真、有限元分析等功能,也让我在做横向课题和参加教师综合能力竞赛时游刃有余,同时将自己所做的题目作为上课的素材;《汽车机械基础》让我把大学学过的专业课又复习了一遍;上完《发动机原理》这门课,让自己对研究生期间所做的课题又有了新的认识;《人机工程学》里面的知识,让我在设计工作中得到更多思考,同时也能把以前设计的失败案例给同学当反面教材。

韩愈的《师说》中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大学培养学生不仅要通过上课、考试给他们讲解知识,还要培养他们挖掘知识、自主获取知识,甚至整合已知的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能力,然后将研究、拓展的新知识应用于实践。而做到这一切的前提就是教师本身在教学过程中仍然能够不断学习,提高自己,让自己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又因为实践去主动学习新的知识。

(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朱志强)

关闭窗口

 

校报编辑部地址 :辽宁工业大学3号教学楼313房间
电话:0416-4198654/4199778 E-mail:lgxbxx@163.com
版权所有©辽宁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