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打造辽工大品牌学科(第5期,总第277期)
2010-05-15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简介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在我校原材料工程系和化学工程系基础上组建而成,经过5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现已成为我校专业特色鲜明、实验设备先进、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管理完善、学术气氛浓厚、育人环境良好的二级学院。

  材化学院设有6个本科专业及4个硕士研究生授权点、材料领域工程硕士点以及重点学科领域研究生培养基地、材料物理与化学省级重点学科、汽车材料与工程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材化学院实验中心包括4个实验室和1个计算中心,实验室面积3300平方米,涵盖学院各个专业,具有国内较为先进的实验设备仪器,设备总价值810余万元。

  全院现有教职工68人,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计划2人,博士生导师1人,博士生副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24人;教授15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人、副教授12人、高级实验师4人,辽宁省青年骨干教师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3人(含在读教师15人)。

  在校本科生1000余人、硕士生61人。学院重视教学培养质量,科学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着重培养学生厚基础、宽专业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50多年来,材化学院已为社会培养了3000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遍布在材料、机械、冶金、化工、环境保护及高校等行业从事科研、管理、教学工作,许多人已成为业务骨干或担任领导职务,为我国社会及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材化学院将秉承“砺器悟道”的校训,突出办学特色,充实内涵,注重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以人为本,打造辽工大品牌学科”而努力奋斗!

                人才强院 以严师育人才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根本保证。材化学院多年来一直坚持以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为中心工作之一,合理化教师职称结构,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人才强院,建设一流师资队伍。他们的做法是——

  严把教师的入口。院领导班子成员及教研室主任集体把关,重点考核被聘人员作为教师的能力和素质以及组成学术梯队的可能性,保证了新教师的素质。2003年引进的清华大学张启检博士,开辟了我校化工学科的纳米材料与能源化学方向。2006年一举获得我校化工学科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积极创造条件,按学科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鼓励年青教师深造,同时争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法,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目前在47人的专任教师队伍中,有博士18人,在读博士15人,占教师总数量的70.2%。这一比例与很多重点大学相当,极大地促进了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现有教职工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计划2人,博士生导师1人,博士生副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24人;教授15人,辽宁省青年骨干教师6人。

  近年来,学院获辽宁省优秀人才计划支持1人,1个团队获辽宁省教育厅优秀创新团队计划支持;获辽宁省教学名师1人,2人进入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团队,6人被评为辽宁省青年骨干教师。

            科研领军 以质量求发展

  科研水平是高校层次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对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材化学院具有悠久的科研传统、良好的科研氛围和雄厚的科研实力。他们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促教学,向科研要质量,以质量求发展。近年来,材化学院以辽宁省重点学科和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为依托,集中力量,稳步推进以创新团队为核心的科研工作。在人才资源、实验室建设与经费投入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已初步形成了合金成分设计与计算、凝固理论及应用、汽车轻量化材料成型及功能材料等若干学术特色鲜明的科研团队,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校学科带头人王建中教授的金属熔体控制技术团队,特别重视科研团队的组建与培育,形成了职称配置合理、学历层次较高、以青年学术骨干为主体的稳定学术梯队。首先,该团队始终坚持以严谨求实的作风要求团队成员,建立了良好的组织制度,努力营造创新思想交融的氛围,花大力气培养青年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与合作精神,使团队的科研工作始终处于有序运转状态,形成了具有较强战斗力的科研队伍。其次,积极倡导学术交流,目前已与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学术机构和学者建立了稳定的科研合作与交流关系,为开拓团队研究方向的影响力奠定了基础。王建中教授十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团队已开发出利用自己专利技术制造的新一代EPM发生器,用于金属材料制备。选准方向持之以恒也是团队建设的关键,该团队十年来致力于外场条件下金属的凝固理论及研究工作,在金属组织细化、偏析缺陷改善与液态金属结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要进展,并连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2项、国家经贸委重点项目资助1项、国家外专局项目2项以及多项省部级基金资助;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被SCI、EI等检索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2部,获得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3项。

  到目前为止,材化学院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承担了国家攀登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技术创新项目子课题、国家“863”子项目;承担省部级项目20余项、市厅级项目30余项及各类横向课题50余项;获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辽宁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锦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发表学术专著6部、学术论文500余篇,被SCI、EI收录的论文87余篇,获得专利6项。

                学生就业、考研双丰收

    材化学院注重本科生培养,从学生入学、大学学习、毕业生就业、考研指导等方面给予指导。在奖学金评定、优秀大学生、优秀大学生干部培养、发展党员、选拔学生会干部、班级干部等方面和学习紧密挂钩,加强学风建设,使本院学生就业、考研双丰收,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复合型人才。

    新生入学对新生进行全方位教育,建立导师制,实行学生信息员反馈制度,开展优良学风班评比活动,与家长建立长期联系,共同督促学生学业进步。同时,发挥学生党员在责任区的带动作用,以党员躬体力行的行为影响和带动周围其他同学,以党风建设促进学风建设。在毕业生就业指导方面,学院成立就业指导小组,06和07届学生年度就业率达到100%。材料、材成和化工等专业07届的毕业生供不应求,目前各专业就业率已超过80%。

  学院重视学生考研工作。每年五月中旬召开“考研经验交流会”,对应考学生进行考研动员、考前复习和报考指导,并在院校选择、方向确定以及应试技巧等方面给予咨询和辅导,在考研时间上给予一定的保证,使考研学生正视自我、确定目标、明确规范、树立信心、积极备考。

  近三年学院考研工作收效显著,101人考取了硕士研究生,26人考取了博士研究生。他们陆续走进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科院沈阳金属所等国内知名院校和科研单位深造。

                 大手笔:培养学生创新及工程实践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材化学院教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及工程实际能力。他们在学术发展高度上与最新科技前沿结合,并以生动活泼的科学思维方法启迪学生,保证创新活动的开展。对此,本报记者采访了院长张广安教授。

  问:通过科研课题与学生创新活动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及工程实践能力。教师在实践中如何操作?

  答:学生研究,尤其是课外科研,实际上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材化学院在2004年实行了导师制——通过双向选择,使素质高、有一定科研经历和能力的教师担任大三年级的导师,来指导学生获得创新学分,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及工程实际能力。

  很多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科研课题。这就需要指导老师科学系统而又耐心地引导学生深入实际,探索研究。包括从命题的确立、人员的安排,到具体的实践调查、搜集资料、整理材料、确定主题。

  问:教师指导、实验室开放是学生创新活动、能力培养的必备条件吗?

  答:对。导师最为重要的职责是高瞻远瞩指导研究的战略方向,将做学问的思想和方法教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动手能力。之后,就是开放实验室。同学们在必要的设备条件、教师指导和一定的实验经费所形成的创造、创新研究的氛围里,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独立研究意识,展示自己的才华。在开放实验室里,来自不同的专业、年级的同学,通过相互合作完成科研项目,不仅开展了科研活动,还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意识,培养了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

  问:学生参加教师的课题组收获有哪些?

  答:教师每一个研究课题的申请都是以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存在的主要问题或空白点等为科学依据的。浓厚的学术气氛对学生有着良好的熏陶作用。参加了课题组后,压力和兴趣促使同学们积极学习,刻苦钻研,千方百计地查阅文献资料,寻找答案。同学们对于本专业基本的实践及实验操作过程有了比较熟练自如的应用能力,同时动手能力得以提高。

  问:你如何看学生的实践能力?

  答:实践是学生树立工程意识、培养和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是创新的根本。学生通过自主选择的方式,直接进入老师的科研课题组,走近他们感兴趣的领域,接受能力的培训和创新意识的熏陶。导师在该领域的创新意识、思维、知识、能力和人格等方面会给学生带来深远的影响,激发学生不断探索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勇于突破传统思维定势的束缚,提出自己的新思维、新观点,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
 

关闭窗口

 

校报编辑部地址 :辽宁工业大学3号教学楼313房间
电话:0416-4198654/4199778 E-mail:lgxbxx@163.com
版权所有©辽宁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