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文生“译”:你的译文为何不地道(第49期,总第321期)
2010-05-15 成昭伟 

 
    翻译是外语综合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衡量学习者外语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英国文艺批评家理查兹(I.A.Richards)曾经指出:“翻译很可能是整个宇宙进化过程中迄今为止最复杂的一种活动”(Translating is probably the most complex type of event in the history of the cosmos.)。对学习者而言提高翻译能力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英谚有云:“智者从他人的错误中获得教益”(Wise men learn by other men's mistakes.)。对他人的翻译败笔进行系统总结,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不失为学习翻译的一种有效手段。就英译汉而言,最常见的败笔就是我们常说的“翻译腔”了。

  一、“翻译腔”的表现与危害
  前苏联著名作家、翻译家科尔涅伊·丘科夫斯基曾指出:“翻译必须克服外国腔……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句法,而这是不能照搬的。翻译的良好方法是,眼里看着外文,心里按着译语文字去思索,这样才能摆脱外语句法的规律,写出符合译语句法规律的地道译文,使读者感觉不到自己实在是读外国文学作品……”可实际上我们看到的许多译文,常常存在许多洋腔洋调和不符合汉语习惯的表达方式,即舍弃合适而流畅的中文不用,而硬要仿照英文格式,翻译出既不符合汉语规范,又不符合中国人习惯的译文。此类文句明显不顺、繁冗拖沓,读起来极为吃力,让人觉得如雾中观花、朦朦胧胧,如隔靴搔痒,抓不住要害。这是翻译中独有的一种通病,一般称之为“翻译腔”或“翻译症”(translationese),亦作“欧化中文”(Europeanized Chinese)。此“症状”往往不是由于译者文化水平低、写作能力差而产生,而是由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受原文语言表达方式的束缚,使译文不符合译文语言的表达习惯。“翻译腔”主要见于笔译。笔译要求严谨准确、字斟句酌,有人因此而死抠字眼,在译文的用词、比喻、结构等方面力求与原文一致,结果往往画虎不成反类犬,给读者以枯涩感。带有“翻译腔”的译文,轻者生硬牵强,重则令人无法卒读。有人认为翻译作品就该如此,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认识。各类翻译作品中确实存在着大量的带有翻译色彩的句子(许多译家称之为“翻译体”),即便是鲁迅等名家的译作也是如此。应当说,在某些场合,适当使用“带有翻译色彩的句子”,不仅可以增加译作的异域色彩,达到一种陌生化的效果,而且有利于丰富本族的语言与文化,有利于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因此,应当将“翻译体”与“翻译腔”区分开来。其实,所谓的“翻译体”就是在翻译中运用异化句式,绝非完全置译语读者于不顾的僵化表达。翻译作为一种典型的跨语言、跨文化交际活动,其交际效果(译文规范得体,具有可接受性)永远是第一位的。“翻译腔”或“欧化汉语”就其性质而言,只能是翻译实践中的一种弊病。

  二、“翻译腔”问题的对策
  正确理解是翻译的前提条件,也是避免翻译腔的重要条件。这里的理解不仅仅指对原文字词、短语、句法的理解,更是指对原文篇章结构、深层逻辑关系的理解。对原文的理解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必须结合其情景(篇章)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同时,要注意汉语表达习惯,以汉语行文的习惯组织语言和结构篇章。我们在翻译的时候要把握好一个原则,即在中文语法文法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保留一些原文表达的特征,若难以保留则用中文行文习惯重组原文。所谓翻译技巧,就是对语言差异的灵巧处理。在翻译中,必须时刻清楚地认识到英汉两种语言在词语搭配和句法结构上的差异,注意用汉语遣词造句的手法,对译文做出必要的变通,做到变中求信、变中求顺。此外,必须注重审校环节。审校是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多初学翻译的人不重视这个步骤,往往在翻译时期望一气呵成,然后置之不理,以为大功告成。殊不知审校是避免翻译腔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审校时要特别注意“三看”:
  一看译文中有没有冗余的词语。有些在英语中必不可少的功能词在汉语中常常是多余的,比如and是连接两个英文小句的常用词,在翻译时不必要都翻译成“并且”、“而且”或“同时”,译文中的表达顺序已经表达了and的含义。

  二看译文中有没有不符合汉语句法的表达。这一点在长句的翻译中尤为明显,译文中硬要保留原文前挂后连的从句和修饰语,打破中文“流水句”的表达习惯,读来便晦涩生硬。

  三看译文中的逻辑关系是否清晰。有些译文看似忠实,但实际上没有传译出原文的深层逻辑结构,译文没有全局感、整体感,译文读者仍会感到与原作有隔膜,从而无法真正理解译文。

  总之,增强译者的责任心,努力提高英语水平,加强汉语修养,注重英汉语言的比较,是提高翻译水平、解决“翻译腔”问题的必由之路。
        (外国语学院 成昭伟)
  (节选于作者发表在《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四级版2010年第1期)
 

关闭窗口

 

校报编辑部地址 :辽宁工业大学3号教学楼313房间
电话:0416-4198654/4199778 E-mail:lgxbxx@163.com
版权所有©辽宁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