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辨证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第191期)
2010-05-15  

 
    孙守安(社科部哲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在读硕士)
专业的“冷”或“热”有着复杂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多方面背景和原因,是社会发展进程中某一阶段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外在显现。因此,学科和专业的“冷”与“热”都是相对的,界定“冷”与“热”的标准也是多元的,对此问题的认识应该有着长远的、发展的和辨证的观点。不仅要看到当前和暂时的社会需求,更要注重专业的发展前景、发展潜力以及在社会未来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许这更重要)。在相当一段时期,我们国家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曾“重理工,轻人文”、“重学历,轻能力”、“重智育,轻德育”,而在倡导素质教育、注重人才全面发展的今天,这种状况已经大有改观。更何况,“过犹不及”、“物极必反”,“冷”与“热”也会发生转化的。不仅如此,从“提升人的素质、训练人的思维、培养科学精神、完善知识结构”和“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析万物之理,判天地之美”这一文化层面上说,任何学科和专业都有其学习和研修之必要。>
  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知识老化及更新速度的加快,有些专业及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或社会对这方面的人才需求相对减少。至少对学生而言,有些专业已成为他们求职就业“不予考虑”的“负面”因素,这就需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更新办学思路,调整专业结构,改变培养模式,代之以有办学经验和基础,有发展潜力和市场需求,有科技文化含量的新专业。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院社会科学部开办了“公关”、“广告”、“旅游”、“法律’、“新闻”五个辅修专业并申办了“广告学”、“广电新闻学”本科专业。立足“知识”和“能力”两个生长点,系统传授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实务技能。辅修专业的设置,不仅有助于完善我院学分制,凸现我院“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办学特色,而且也弥补了部分同学因主修专业不理想而带来的缺憾,并为学生今后求职择业创找造了机会,积累了资本,拓宽了渠道。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积极倡导开办辅修专业,推行“双证制”和“双学位制”,也是为了缓解“一考定终身”,专业设置和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
 

关闭窗口

 

校报编辑部地址 :辽宁工业大学3号教学楼313房间
电话:0416-4198654/4199778 E-mail:lgxbxx@163.com
版权所有©辽宁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