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教育部教学评估专家研修班的启示(第246期)
2010-05-16  
 
    教育部首期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研修班于5月23日~31日在北京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行,我校评估办主任于自强参加了研修班。本期研修班安排了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评估中心副主任刘凤泰、高教司评估处处长朱洪涛及资深专家就高等教育改革的走势、评估理论与实践、领导科学与艺术、依法治校、评估指标体系解读、评估工作程序与专家素质等14个专题做了报告。
就本期研修班对明确我校下一步评估工作方向等的启示,于自强归纳如下:
1、学校的定位与办学思路将是评估工作的重点。要求各高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定位,明确发展目标和办学思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趋势之一,就是多元化,包括高校类型的多元化、培养目标的多元化、质量标准的多元化等。其原因是高等教育资源占有的不平衡、地区之间的不平衡以及社会需要的多样化。吴启迪指出,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违背科学发展观的思维和做法有碍于学校可持续发展。比如,高等教育办学模式趋同问题——都想向精英教育发展。这就要靠评估这根指挥棒扭转这种局面,鼓励处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都能在自己所处的位置上办出一流水平和质量的大学。可见,定位是核心,是审查教学工作的依据。
2、要建立具有21世纪特征的人才观和质量观。有多位专家在报告中对此进行了论述:一是人才培养规格的多样化,二是不能用精英教育的标准衡量大众化教育的教育质量。在大众化模式下,要转变精英教育阶段形成的单一的、学术型的质量观,树立全面的、多样化的、动态的质量观。
3、依法治教。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的报告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反响。他从法律的角度阐述了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主流观念、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依法治教的主要思路。
4、教学工作评估将走分类指导的道路。分类指导问题是本期研修班的热点话题。目前,对于分类指导的做法一是评估中心正在组织专家研究不同层次的学校的教学工作评价办法,修订有关指标体系;二是在今年的具体评估工作中,某些指标针对不同类型的学校要有所区别。
5、进一步明确软件建设是评估工作的另一重点。专家现场考察的重点是软件指标,主要有: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专业建设(优势与特色专业、新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管理(特别是管理机制和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学风、特色(学校的亮点)。朱洪涛在总结评估工作时指出,评估工作的难点和重点是以下7个指标:指导思想与定位、专业与课程、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毕业论文、特色。
6、强调校内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的建立与实施。在7天的学习中,有两场报告是请在国外工作的专家介绍美、英的教学评估情况。国外的教学评估重点是学校自身的质量保证情况。钱仁根在报告中强调,关于质量控制要考察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否重视制度的建设与执行,重点查能否严格执行;第二、质量监督、控制体系是否完善,如何进行有效的控制,是否形成监控机制;第三、关于毕业环节的质量保证制度。
7、教学方法改革任重道远。专家们论述教学方法改革问题时,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在教学中学生参与的重要性,强调学生的学习、创造、实践等能力的培养。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教室”。
8、更加强调教学工作特色的重要性。要求参加评估的专家指导被评学校,认真回顾办学历程,归纳总结办学指导思想和已经形成或有可能培育的特色。希望通过总结办学指导思想与教学工作特色能逐步建立起学校良好的组织文化,这对学校长远的改革与发展来说,将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特色应具有:第一,先进性。应该是你无我有,你有我优,值得学习,起到引领作用;第二,时间性。特色与办学历史有关,办学历史短的学校特色还在形成之中;第三,社会性。特色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在地区、行业被认可;第四,思想性。在一定的教育思想观念指导下形成的特色,有独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第五,实践性。特色对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起重要作用,目前还在实践之中。特色可以是办学理念,也可以是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校风、学风等等,不同层面都可以形成特色。专家进校考察时,要体验特色是否存在。
9、树立正确的评估观,建立有利于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评估文化,是本次研修班的话题之一,也是教育部对被评学校的要求。评估的价值目标,是“追求卓越,办人民满意的大学”,要贯彻“二十字方针”,建立起迎评促建的长效机制,多提出一些符合科学价值观的评估口号。                (评估办供稿)
 
 
关闭窗口

 

校报编辑部地址 :辽宁工业大学3号教学楼313房间
电话:0416-4198654/4199778 E-mail:lgxbxx@163.com
版权所有©辽宁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