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字为先 人文引领——调研归来的几点感悟(第36期)(总第308期)
2010-05-15 社会科学部刘志新 

 
    作为调研组的成员,随同调研小组实地考察和调研了校友所在的6家企业。当走进“天意”的第一个调研座谈会,我的疑虑就被打消了。

    6个调研座谈会,都是那么的震撼和感动。感慨最多的是,每个实战型的企业,竟对人文课程的设置特别是思想品德修养课提出那么多要求和期待。这令我惊讶,更让我欣喜。惊讶的是思想道德、人文素质在实战型的企业里竟是如此受到重视;欣喜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与经济和现实是如此的密不可分。

    感触一:德行无处不需。每个单位更多的是强调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无论是社会交往能力还是团结协作能力等,靠的是一个“德”字。

    感触二:大学生品德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个贯彻始终的工程,不仅是思政教师的责任,更是全校教师必须承担的责任。

    感触三:企业的人才需求是按照“四有”新人的标准来建立的。“四有”新人的标准在企业是看得见、触得着、用得上的。

    感触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应该实行“软着陆”。人文引领,特别是大学生修养的养成应该是未来课改发展的方向。在教学改革中,在建立并完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同时,要把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人文素质课程教育纳入该体系之中,要把校园文化、企业实践、社会实践等纳入该体系之中,使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感触五:企业的实践和事业成功的校友的经历证明:单纯的技术或人文之路都走不通。走人文与技术融合之路、品德与专业结合之路,是个人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感触六:这次调研,又让我想到了应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理工科院校的课程设置的经验。1989年,在美国高校工程类本科教学计划中,人文教育课程已上升到20%左右……

    感触七:辽工大到企业去,接受企业再教育,使我们的认识回到教学改革实践中继续接受检验和修正,彻底改变学生那种“有理想没韧性、有专业没德性、有知识没文化、有创意没纪律”。

    感触八:教育是一种人文事业,它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教育课程改革应该将核心理念定为“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然而,要真正深刻领悟这个大道理,却真的需要大智慧。(社会科学部刘志新)

 
 
 

关闭窗口

 

校报编辑部地址 :辽宁工业大学3号教学楼313房间
电话:0416-4198654/4199778 E-mail:lgxbxx@163.com
版权所有©辽宁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