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诚之心——记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石萍博士(第203期)
2010-05-16  
  
                    赤诚之心
                  ——记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石萍博士
                  本报记者    红 枫

    石萍,39岁,1995年7月获大连理工大学工学学士学位;1988年7月获东北大学工学硕士学位;1998年底获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并直接进入该校博士后流动站做研究。现为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教师,教授。
    石萍博士当初与辽工结缘完全出自一片赤子之心。小时候,家在南方,石萍感受最深的就是父亲对远在他乡的爷爷奶奶的牵挂。当他考上东北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时候,年迈的父亲已落户锦州。就是为了离父亲近一些的一片孝心,促使石萍选择了锦州工学院(辽工的前身)。十几年过去了,虽然石萍大多数时间离家在外,但自己是“辽工人”的意识始终伴随着他,辽宁工学院就成了他魂迁梦绕的寄情之所。
当初,石萍攻读硕士时的专业方向是铝合金,而做博士研究时的方向是形状记忆合金。面对这全新的世界,石萍隐约感觉到了其中的奥妙和魅力。于是,从点滴做起,以勤劳、刻苦来弥补某些基础知识的不足。石萍说,做学问大多有两种途径,一种求深、一种求新。求深者需要充足的研究条件;求新者需要选择前人没有或较少涉猎的领域,这既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又要有敏锐的创造思维。石萍深知自己没有“求深”的条件,于是只能去选择前沿的“荒地”,以自己的智慧与对科研工作的一片赤诚,在全新的领域里奋力拼搏。
    攻读博士学位之初,导师让石萍为其即将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究项目做准备工作。于是石萍全身心投入到准备工作之中,查资料、做论证一干就是几个月。理论论证工作有了初步进展但进行实验却成了难题。其中一个关于内耗的实验必须到南京大学去做。怎么办?在导师的指点下,石萍申请了一个开放式的研究课题,并与南京大学有关人员合作才名正言顺地来到了南京大学,在固体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里一干就是一个月。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石萍住在学生宿舍里,每天除了查找资料就是做实验。现在回想起来,那感觉就像在“偷艺”一样。他常想,这样高档先进的设备用之不易,自己辛苦点,尽可能为以后的研究做些储备。在这短短的时间里,石萍不但完成了导师交给的任务,而且完成了博士论文的部分实验,为以后的其他研究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8年底石萍博士毕业,读博期间他曾获得大连理工大学向坊隆二等奖学金。博士论文被评为2000年的辽宁省优秀博士论文,当年获此殊荣的全省只有23为博士。
    一次,石萍在浏览香港理工大学的网站时,发现了一则寻找合作伙伴的启事。于是石萍把自己的相关资料通过电子邮件发了过去,很快就收到了对方的回信。经过几次协商,石萍收到了香港理工大学的邀请函,邀请他到香港进行学术合作。2000年4月,石萍博士以辽宁工学院学者的身份来到了香港理工大学。在这里,石萍主要负责“形状记忆合金”领域里关于“腐蚀”方面的研究。先进的设备,详尽的资料,深厚的储备,平和的心境,使石萍在陌生的环境里孜孜以求潜心耕耘。每天早饭后来到办公室,晚上12点以后才回到公寓。就这样周而复始,其刻苦精神让香港的同事暗挑大指。随着两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的完成,石萍结束了短暂的香港之旅。在离开之前,香港方面的合作伙伴透露,他又申请了一个新课题,如果石萍博士能够留下来继续合作,他将非常高兴。石萍接受了邀请,于2001年再次来到香港理工大学,在合作结束时又受到邀请。2002年底,石萍又将第三次奔赴香港。
    就这样,石萍以一颗对他人、对工作、对科研的赤诚之心,赢得了同行的赞许,也使自己收获了一颗又一颗成熟的果实。到目前为止,石萍博士共参加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究项目2项,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其中在国外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7的篇高水平论文均被SCI收录。
    今年9月,石萍博士又一次站在了阔别7年的辽宁工学院的讲台上,为本科生开设了“工程材料”、“金属物理性能”两门课程。笔者问石萍博士上课的感受时,他说:“经过这几年攻读博士学位和作博士后研究,自己的知识更加系统扎实,对一些问题既能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而且还对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有所了解,感觉讲课的底气足了。站在讲台上,面对新一代的大学生,心里想的只有一个问题,把课讲好,让学生学会。”朴实的话语,真实的情感,道出了石萍真挚、赤诚的情怀。
关闭窗口

 

校报编辑部地址 :辽宁工业大学3号教学楼313房间
电话:0416-4198654/4199778 E-mail:lgxbxx@163.com
版权所有©辽宁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