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足迹——记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博士刘伟东(第205期)
2010-05-16  
                       
                   成功的足迹
         ——记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博士刘伟东
                    陈  爽

    刘伟东,30岁,1995年7月毕业于辽宁工学院获学士学位,1999年2月毕业于辽宁工学院获硕士学位,2002年9月毕业于东北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辽宁工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教师。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这是马克思的名言。而在刘伟东博士的研究室,这句话就被放在桌子上显要的位置。十年的学习和科研工作,他一直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持,他的奋斗足迹,也正印证了这句话的真谛。

                克服困难,勇于攀登
    1995年7月,毕业于辽宁工学院铸造专业的刘伟东回到沈阳,在一家轧辊厂成为一名技术员。刚刚参加工作的他心中充满激情,决心一展身手,真正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可是,没过多久,这种新鲜和喜悦就被取代了。工厂经济不景气,职工待遇很低,原本成绩优秀的他在这里根本发挥不了自己的专长。于是,他决定报考研究生。凭着自己扎实的功底,几个月的复习、巩固之后,第二年春天,他拿到了硕士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再一次站在辽工的土地上,一切都那么熟悉,一切都那么亲切,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科研历程。仍然是读大学时喜欢的铸造专业,他很快便进入了状态。他的创新意识和钻研精神使得他总能在专业问题上产生新的想法,形成独到的见解。1998年6月,刘伟东作为主要作者之一发表了《高铝矾土炭化硅陶瓷过滤器耐铁液侵蚀能力的研究》的论文,而后又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金属结构材料的电子结构与成分设计”课题的主要成员。而毕业后走进东北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物理专业攻读博士学位成为他成功的又一个阶梯。

                  全心投入,锲而不舍
    读博士的三年是他最为繁忙的三年,也是他收获最多的三年。刘伟东总是说,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在科研中他也真正达到了全心投入﹑锲而不舍的境界。深夜,万籁俱寂的校园里,他的办公室依然亮着灯,一张简易的单人床就是他休息的场所......他的导师和同学都觉得刘伟东很适合搞科研,因为他思维活跃,在研究中敢于向传统理论挑战,更敢于向一次又一次失败的挑战:费尽心思编好的一段程序尚未存盘就不慎丢失;多日准备的实验刚进行到一半设备却出了故障,所有的努力又付诸东流......最让他难忘的一次是Ti3Al与TiAl基合金价电子计算结构单元晶格电子密度的确定。整整半年的时间,他反复地思考、计算、实验,有时大量的编程后只因为出现一个很小的错误,他不得不重新手算一遍,这一算就是几天......就这样,分析了成千上万组数据,查阅、参考、对比了不知多少资料,终于确定了其表征方法。晶格电子密度概念的提出与计算公式的确立,成为他博士学位论文的一个重要创新点。
               一路拼搏,一路收获
    博士学位研究课题与科研课题一样,其选题要接触科技发展的前沿,以体现高、精、尖的研究水平。刘伟东的博士学位论文《Ti3Al与TiAl基合金价电子结构及其与力学性能》中的研究内容就属于材料科学的一个前沿领域,其中的研究成果曾发表在多家权威的专业杂志上,论文中的这些创新观点和精确结论与他平时在这方面的努力和积累是分不开的。读博士期间,他曾经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科技厅项目9项,发表论文10多篇,撰写专著1部,其科研成果“界面电子结构与界面性能”被鉴定为“国际首创”,而由国际国内权威机构主办的各种学术会议也纷纷向他发出了邀请函。在2002年10月由"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主办的"2002中国材料研讨会"上,刘伟东作了"TiAl基合金异相界面电子结构与力学性能分析"的报告,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尽管这一切都要占去他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他仍然很认真的承担着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研究生和本科生的两门课程并协助指导硕士研究生,所有熟悉他的人无不为他百折不挠、不耻下问、勇于创新﹑认真负责的科研精神和工作态度所折服。

    回想走过的路程,刘伟东博士说,如果这也算是一点成绩的话,那么这些成绩都是用汗水换来的。面对研究中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他通常一笑置之,还告诉自己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专业书"。明年,他又将作为博士后到上海宝钢继续搞科研。刘伟东郑重的说,走了这么多的路,辽宁工学院才是他最终的停留之地。这里是他起步的地方,也必将是他奉献终生的地方......
关闭窗口

 

校报编辑部地址 :辽宁工业大学3号教学楼313房间
电话:0416-4198654/4199778 E-mail:lgxbxx@163.com
版权所有©辽宁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