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设计体现完美的“灵”(第115期总第387期)
2014-05-12  

  2013年11月,我们环艺10级同学去江南调研,搜集的素材丰富多彩,南京中山陵之行最让我震撼。
  上午,我们驶过南京新街口进入陵区,3公里的“绿荫长廊”,两侧耸立堪称全国之冠的法国梧桐。1929年建成的中山陵,位于南京市东郊钟山风景名胜区内,远望悠远威武、气势磅礴,钟山脊紫色页岩,旭日或残阳映照紫气升腾,又名紫金山。孙中山先生临终前嘱咐“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
  当年国内外悬奖征集中山陵墓设计图案,32岁建筑师吕彦直先生的警钟形布局设计拔得头筹,并被聘主持全部工程。设计结构完美,聚散巧妙;建筑古雅简坚,色彩庄重。借钟山之势,将中国古陵墓传统形制的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墓室贯串一条中轴,大片绿地和石阶联成一体,庄严雄伟。寓意警钟长鸣,体现陵墓主人唤起民众之精神。我们脚下的这片广场呈半月形,是“钟”的下缘。
  中山陵的主体,坐落于紫金山第二峰小茅峰南麓,“前临平川,后拥青幛”,聚财凝气之宝地。我们看到一座四柱三盈的花岗岩牌坊,牌坊上端正中横帽上刻着中山先生的座右铭“博爱”,称为“博爱坊”。从博爱坊往上看,中山陵色调别致,下面是白色的花岗岩,上面是蓝色的琉璃瓦,象征着国民党的青天白日。经过牌坊,就到墓道,整条墓道长400多米,用有代表性数字392个石阶和8个平台构建而成,坡度逐渐加大。前面陵门单层歇山式,有三个拱门,门楣上有中山先生亲笔所书“天下为公”四个大字。碑亭为重檐歇山顶的民族式结构,亭中碑高8米,正面刻有国民党元老谭延闿手书的“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24个镏金大字。
  凭栏远眺是中山陵祭堂,祭堂以中国宫殿式建筑为基调,吸西洋建筑之长,墓室则采用西洋建筑做法,两者结合得天衣无缝,祭堂的三拱门楣上从东到西依次分别刻着“民族”、“民生”、“民权”篆体大字,居中的门楣上端,有孙中山所书“天地正气”4个金字。祭堂正中是一尊孙中山全身坐像白色大理石雕,先生双目凝视前方,身穿长袍马褂,膝上放着一本展开的文卷,像是在为后人勾画着美好的蓝图。坐像底座四侧有六幅再现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的浮雕,祭堂的天穹是国民党党徽的图案。坐像的背后是墓室的门,门楣上刻有中山先生亲笔所书的“浩气长存”横额,门为独扇铜门,上刻“孙中山先生之墓”7个大字。室内呈半球形,四壁8个反光镜使室内保持柔和充足的光线。墓室的中央是大理石圹,四周围着精致的白色大理石栏杆,石圹正中棺椁上安放着孙中山先生身着中山装的汉白玉卧像,与其真人大小一样,面容慈祥,神态宁静,如生前安睡一样,令人肃然起敬。
  走出祭堂回望下去,居然看不到一个墓道石阶,只剩下一块块平台令人称奇,寓示往上走的革命征途是困难、坎坷、崎岖不平的,到达山顶,革命才会胜利。中山陵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上山的时候是一路的高山仰止满怀崇敬之情,现在又觉中山陵仿佛融入绿色的海洋中,这象征着中山先生回归自然、回归大地母亲的怀抱!
  建筑师吕彦直先生不畏艰险,高强度地工作,工程接近尾声时,身患肝癌,36岁英年早逝。
  中山陵之行让我赞叹他结构美学的理念和创新的态度,佩服他对中山先生灵魂的讴歌,呕心沥血地将生命奉献给中山陵的精神!
  敬佩中华民族伟大革命家孙中山先生,把个人命运同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的胸襟,以博爱之心,做人民之子!更激励我们努力学习,为文化复兴、为祖国绚丽的明天创造和奉献。(环境艺术设计104 于洋)
关闭窗口

 

校报编辑部地址 :辽宁工业大学3号教学楼313房间
电话:0416-4198654/4199778 E-mail:lgxbxx@163.com
版权所有©辽宁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