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学习关于“加强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体会(第205期)
2010-05-13  

     
       加强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学习关于“加强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体会
                       倪国玉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文化建设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重大战略意义,加深了我们对经济全球化下的文化问题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深入的理解,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加强文化建设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不仅应该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时也要建立起符合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的新文化,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中国共产党要领导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必须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举中国先进文化的旗帜,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加强文化建设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必然要求。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影响力的大小已经成为国际竞争中的关键因素之一。要保持当代中国文化先进性,就要顺应先进文化发展的时代潮流,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的文化,也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融会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一切优秀思想和文化成果,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氛围中,我们党只有牢牢把握世界发展大趋势,博采各国文化之长,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一切优良文化传统,坚持与时俱进,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切实走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加强文化建设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然要求。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面对新的国际国内环境,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用中国和世界的先进文化要求自己,改造自己,完善自己,始终代表先进文化,通过不断加强文化建设,使我们五千多年辉煌历史所形成的民族精神发扬光大,并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通过加强文化建设,丰富这一伟大民族精神,才能使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真正做到在精神上永不落后,始终保持一种昂扬向上的蓬勃朝气,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的振兴。
    加强文化建设是促进全民族道德素质全面提高,落实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必然要求。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代表先进文化,加强文化建设,就要承担好这一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把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重要位置上。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文化的教育功能和认识功能,让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构建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继承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把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同心同德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时,通过加强文化建设,使人们自觉地摒弃那些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的落后文化,努力防止和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和各种错误思想观点对人们的侵蚀,激发人们不断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
    加强文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文化事业。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依赖于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同时,教育科技水平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我国的教育尤其是大学和中学的教育水平还不高,教育的落后必然导致科技和文化发展的落后。从1999年起大学扩招,但距小康社会所要求的大学入学人数不低于适龄人数20%的指标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优先把教育发展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大批合格的各类人才,提前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教育文化提出的要求。

关闭窗口

 

校报编辑部地址 :辽宁工业大学3号教学楼313房间
电话:0416-4198654/4199778 E-mail:lgxbxx@163.com
版权所有©辽宁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