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他成就了一个梦想(第1期,总第273期)
2010-05-15  

 
 
           ——访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教授何勍博士
 
    三年,一共是1095个日日夜夜。严格地说来,有效工作日不足1000天。但就是在这大约1000个工作日里,他和他的同事、学生一起成就了一个梦想:“毫米尺度块体的超声振动输送机理及驱动控制”课题,2006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资助额度30万元,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对机械学科资助的平均额度。他为我校机械学科申报国家级项目零的突破做出了贡献。
   他就是机械学院教授何勍博士,一个治学严谨、深受学生爱戴的学者。

                                求 真

  2003年3月,何勍教授再次从德国作访问学者回校。面对国内的教育现状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个人的专业如何发展,举家何去何从?他属实困惑了一阵子。在经过凤凰涅磐式的阵痛后,他很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奋斗目标:借鉴德国高校的模式,着手创建集教学、科研一体的振动工程研究所,力争使自己的教学和科研与国外的高校接轨,做一个名副其实的教授。

  他的想法,得到了学校主要领导的认可与大力支持。学校为其投入50余万元购买了当时比较先进的激光测振仪、功率放大器等必备的仪器、设备,并配置了专用的工作间。经过一番设备论证、采买以及团队建设的准备工作之后,2003年7月,“振动工程研究所”在学校成立了。教学与科研密切结合,他和他的同事、学生一起走上了“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的不归路。

  开弓没有回头的箭。从某种意义上说,何勍教授也是给自己的肩上加了更重的“砝码”。

                               务 实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何勍教授所走过的这1000个日夜,印证了马克思的这段话。打开振动工程研究所的中英文网页(http://lnit.edu.cn/ive/index.html),这个团队的研究方向、科研教学等主要工作等栏目就醒目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他们侧重振动利用及控制的理论与应用研究,课题涉及超声电机、超声物料输送、压电驱动与控制、振动机械(振动输送/给料设备)动态设计、振动机械的非线性动力学、超声振动、减摩等技术领域。

  追根溯源,何勍教授的科研起步有一定的基础。读博期间在东北大学追随导师闻邦椿院士3年,他是导师的得意门生。毕业后第二次被国家教育部派往德国作访问学者,与德国凯泽斯劳滕大学泽曼教授合作,并与德国Paderborn大学从事压电与驱动研究的Wallaschek教授建立了合作联系。创办自己的研究所,这对他来说,一切都得重新开始。在德国留学期间,按着与泽曼教授合作的潜规则,他只带回一个实验报废的样品。在此基础上,他与学生一起开始了课题研究。他把自己的有效时间都投入到工作中,没有节假日和八小时之外之说。他们在实验数据反复测试、调整,样品模拟中,体验着科研人的苦与乐,在N次的失败与成功中,磨炼着他们师生意志的韧与坚……

                                成 果

  回首三年的时光,何勍教授深感时光的匆匆。盘点一下,做的事情很多,也做成功了一些事情。他所领导的团队成功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科技厅项目2项,省教育厅项目2项,资助经费达89.3万元。在这些项目的支撑下,他们申请了11项专利(发明、实用新型),目前5项专利获得了国家专利局的授权证书,3项公开。发表论文17篇,其中1篇被EI收录,7篇为核心期刊。尤其令他欣慰的是论文“2n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Piezoelectric Materials and Applications in Actuators”在国际会议上宣讲,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

  教学与科研并重,教学与科研比翼齐飞。他和同事王宏祥副教授连续指导3届学生参加辽宁省机械设计大赛,获得一等奖2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2个。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为学校赢得了荣誉,扩大了学校的对外影响。他们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双接触面行波旋转型超声电机的设计”获学校2004届优秀毕业设计,“超声电机自动分球系统设计”获学校2005届优秀毕业设计。还有,他们新开了“超声电机”、“压电驱动及控制”等5门课程,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付出就有回报。这些让他很欣慰,同时也坚定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在教学与科研中严谨治学、砺器悟道……  (洁石)
 
 

关闭窗口

 

校报编辑部地址 :辽宁工业大学3号教学楼313房间
电话:0416-4198654/4199778 E-mail:lgxbxx@163.com
版权所有©辽宁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