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校报同行(第28期,总第300期)
2010-05-15 王曌妃 
 
 
    每走过一段路我们都要回头看看,之所以往后看,不是想走回头路,是为了走好今后的路,是自我鼓励,是自我肯定。          ——题记
    光阴荏苒,时代变迁,不变的是伴随着辽宁工业大学的发展,校报不断奋进创新的精神。四分之一世纪后,逐渐走向成熟的校报早已是师生心目中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
    在《辽宁工业大学报》喜迎300期之际,本报学生记者有幸采访了一位忠实读者——辽宁工业大学王铁副校长。从校报创刊到25年后的今天,王铁副校长见证了校报的成长历程,收藏了自校报创刊以来的每一期报纸,并认真阅读了报纸上的每一篇文章。
    他是一个喜欢文学的人。从小学到中学,他曾担任班长、宣传委员等多个职务,而最令他难以忘却的是中学语文课代表一职。在知识受到批判的年代,受语文老师的指导,他和同学们畅游在文学的海洋里,受益匪浅。下乡期间,他作为所在公社的通讯员,与农民共同劳作,不辞辛苦深入生活,以独到的新闻视角撰写了多篇通讯报道,部分作品还被省市电台、报纸采用。机会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从公社的报道员到被推荐上大学,再到成为一名高校领导,王铁副校长在书本上和实践中学到的知识派上了用场,他于2004年总结多年工作经验所得撰写的专著《领导艺术论》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从辽工的一名学生到如今的校领导,王铁副校长始终关注着《辽宁工业大学报》的成长。他认为,校报是学校联系师生员工、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纽带,是展示我校对外形象和塑造学校品牌的重要窗口。其版面严肃而不拘谨;活泼而不失度,反映的都是师生自己的文化感悟。为此,王铁副校长本人也曾以“一工”的笔名多次发表消息或评论员文章,积极参与其中。
    除了对文学的爱好,王铁副校长还是一个兴趣广泛的人。如,他热心关注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在教学评估晚会上与其他校领导共同献唱《长征》;在后勤党委主办的《国富民强红歌颂党》演唱会的大合唱中担任指挥……他也建议同学们多多参与学生会、校广播站等校园团体的活动。他说,时代对人才的呼唤不只要看其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更要看其是否有责任感,社会活动能力和不断追求新目标的超前意识。王铁副校长鼓励、支持当年在我校艺术学院读书的儿子王欣铨成为校报学生记者团的一名摄影记者。而王欣铨也不负众望,以一名学生记者的身份多次参与学校的大型活动,多幅摄影作品在校报上发表,成为校报老师的得力助手。王铁副校长感慨地说:“作为校报学生记者,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在校报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努力学习新闻业务知识,在全身心投入的精力和体验中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扬长避短,发挥特长,使求知欲和个人兴趣上升为事业心与责任感。”
    采访时,王铁副校长再次翻阅珍藏的校报,看到自己以前亲身经历与参与的活动和自己亲自撰写的稿件时,亲切感油然而生。当被问及校报上最难忘的文章时,他语重心长地回答:“辽工大校报从未停止展示振奋人心的作品,时刻体现时代前沿性与创造性。多年来,校报注重对教学中心工作以及优秀教师、优秀学生先进事迹的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工大校园里也不断涌现榜样式的人物。我们为辽工大的昨天骄傲,为辽工大的今天鼓舞,为辽工大的明天努力!”
    校报是辽工大人文素质综合体现的抽象概括,是辽工大多年文化底蕴的凝聚。在喜迎《辽宁工业大学报》300期之际,王铁副校长祝愿校报越办越好,充分发挥校园媒体的主导作用,增强发展实力,为辽宁工业大学的不断壮大添砖加瓦!相信我们工大校报不负众望,继续努力前行。         (学生记者王曌妃)
 
关闭窗口

 

校报编辑部地址 :辽宁工业大学3号教学楼313房间
电话:0416-4198654/4199778 E-mail:lgxbxx@163.com
版权所有©辽宁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