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九年学校党政工作要点(第32期,总第304期)
2010-05-15  

 
    2009年学校工作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强党的领导和民主政治建设。以办学特色建设为牵动,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做好学校教育改革发展规划;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就业率为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市场、增强活力为目标,大力拓展多种办学形式;以激发活力、增强发展动力为目标,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以增收节支、提高效益为目标,全面提高各项工作管理水平,努力使学校的改革有新突破,发展有新飞跃,管理有新起色。

    一、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保持学校稳定健康发展

    1、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师生头脑,认真抓好党委中心组及全体师生员工的政治理论学习工作。按照上级党委统一部署,组织开展好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学校发展的实际,把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同做好学校的各项工作结合起来,着力在指导实践上下功夫。认真总结学校改革发展经验,深刻分析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科学谋划学校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任务、新举措。

    2、加强党的组织建设。贯彻落实第十七次全国高校党建会议精神,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学校党的建设,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继续开展党建创新活动,认真探索和解决学校党建工作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加强党支部建设,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师生、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坚持标准,保证质量,认真做好在中青年学术骨干和优秀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组织开好辽宁工业大学第一届党代会,做好基层党组织换届工作。

    3、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强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廉洁自律教育,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大力倡导奋发进取、开拓创新、团结协作、恪尽职守的领导作风,切实抓好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自身建设;积极推进干部任用制度改革,做好新一轮中层干部聘任,努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专业化的干部队伍;完善干部培养、使用、培训、交流、考核制度,加强各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干部日常教育管理工作。

    4、加强宣传工作。要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做好校内和校外宣传工作,为学校改革和发展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加强新闻发布管理;加强校报、校园网、网络电视台建设,做好先进典型宣传、教育政策解读、舆情分析引导工作;加强与社会新闻媒体的联系与合作,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对学校亮点进行宣传报道,更好地塑造学校形象,扩大学校社会影响。

    5、继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真研究分析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制定学风建设规划和措施,保证学风建设取得新突破;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根据新形势和学生思想的新特点,继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进宿舍、进社团、进网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健全完善大学生心理干预网络体系,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思路;进一步完善“奖、贷、勤、助、补”为主体的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以及学生激励机制和医疗保障体系,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学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水平。

    6、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学习贯彻中纪委三次全会精神,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努力构建我校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对招生、考试、收费、基建、采购、修缮、人事等关键环节、关键岗位的监督,努力实现预防关口前移;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积极推进廉洁教育进校园;加强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审计工作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作用。

    7、积极推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教代会、工会制度,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积极性,筹备召开辽宁工业大学第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加强共青团、学生会建设,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组织在人才培养与和谐校园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重视离退休工作,充分发挥离退休老同志和关工委在传、帮、带以及关心下一代等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统战工作,支持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民主党派成员认真履行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职责。

    二、科学规划,深化改革,进一步增强学校发展动力
  
    8、科学规划学校事业发展。着眼于学校长远发展,认真研究学校教育改革发展需要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科学谋划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和重大举措,制定有长期指导意义的学校教育改革发展规划。抓住辽宁省实施高校特色发展战略的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办学理念,科学定位,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战略方向,结合学校的办学传统、资源条件和办学特点,做好《辽宁工业大学特色发展战略规划》(2009—2020年),推动学校走特色发展道路,努力建设国内具有明显特色的高水平大学。

    9、大力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深入研究分析我校管理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积极推进管理机构改革,建立职能清晰、权责统一、协调顺畅、运行高效的管理机构体系;深化校院(系、部)二级管理体制改革,明确院(系、部)的权利与责任,进一步调动院(系、部)办学的积极性;加强学术、学位、教学委员会建设,充分发挥教授治学的积极作用。
  
    10、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贯彻落实《辽宁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关于全省事业单位实施岗位管理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等文件精神,实施以岗位设置管理为核心的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正确把握政策,广泛征求意见,科学制定实施方案,精心组织,稳慎推行,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保证改革顺利进行。建立绩效考核分配激励机制,量力投入,提高职工收入水平。
  
    三、加强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1、大力加强学科建设。按照学校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研究制定学科建设新举措,着力解决学科优势不突出、特色不明显的问题;以辽宁省实施“提升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学科建设工程”为契机,进一步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带动学科建设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努力培育学科新的增长点,做好博士授权建设点、硕士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等申报工作;加强学科梯队建设,做好学科、学术带头人及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考核工作;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提高研究生教学和管理工作水平,努力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12、结合专业特点、市场对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专业结构调整,科学制定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试方法,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上渗透工程教育思想,争取在3-5年内,各专业形成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以专业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改革、实验教学体系和内容改革、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改革为重点,加强教学改革研究,组织做好校内教改立项和省级教改立项的推荐工作;继续完善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题库建设,改革大学英语考试模式,实施网上考试;加强体育、卫生、艺术和国防教育,增强学生综合素质。
 
    13、深入开展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继续贯彻落实教育部、辽宁省关于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有关文件精神,着力实施特色专业和示范专业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精品课建设、精品教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和大学生创新建设等工程,力争获批国家级示范专业1个、省级示范专业1-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省级精品课4-5门、省级教学团队1-2个、省优秀教材4-5部,大学生在省级以上竞赛获奖数量和质量实现新突破;进一步强化教学管理,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教学质量评价系统,进一步推进院系完善教学过程中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措施和办法;坚持学生评教、院系领导听课、主讲教师资格认定、教学质量一票否决等制度,稳定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形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
 
    14、切实改善和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全校上下要进一步提高对就业工作的认识,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影响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大事来抓好、抓实。探索实施新的就业工作管理模式,即就业管理部门主要提供指导和服务,院、系承担就业工作主要职责,教师负有推荐毕业生就业义务,把就业工作同学科专业建设、院系发展、教师个人待遇联系起来,逐步形成人人关心就业、人人促进就业的工作机制;建立考核评价机制,把就业率纳入各院系年度工作考核指标;加强对学生开展全程化的就业教育与指导,建设并开好“职业生涯导航”、“就业指导”等课程,增强学生就业能力;继续拓展就业市场,加大就业信息网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强校内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率。
  
    四、加强科技创新,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提升科技工作实力
 
    15、加强科技创新,着力提升承担高水平科研项目和科技获奖能力。进一步完善学校科技工作政策,建立客观、公正的科技工作绩效评价机制,调动教师从事科技工作积极性;加强科技团队和创新平台建设,重点支持具有稳定科学研究方向的学术团队和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深入挖潜,积极整合,加大学科间的交叉和相关技术集成,组织学术队伍承担高水平的国家级科研课题;加强与辽西地区及省内外企业联系,组织、引导广大教师深入企业生产实际,参与企业产品开发、技术攻关、科技创新等重大项目研究,努力提高科技获奖能力;做好科技成果申报奖励、专利工作,科技获奖层次要有新突破,专利数量有明显提高;SCI、EI、ISTP论文数量、科研立项数量、科研经费保持稳步增长,科研进款达到5000万元。
  
    16、主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联系与协作,建立有效的校企科技合作模式,推广应用和科技服务;按照产业化思路、商业化模式、资本化融资,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组织策划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大力发展校办科技产业,加强校办科技产业孵化器功能建设,促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强对校办科技产业的监管工作,促进校办科技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拓宽办学思路,拓展办学形式,努力创造新的发展增长点
  
    17、大力发展国际合作办学。继续加强与国外大学联系与合作,提高交流与合作的规模、层次和水平,继续探讨开展多种办学形式,加强中外双学历教育合作项目,全面扩大国际合作办学;加强留学生教学和管理,逐步完善留学生教学体系,不断提高留学生教学质量;努力拓宽留学生招生渠道,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继续做好交换学生项目,不断提高派出层次和扩大派出规模。
  
    18、积极拓展高等职业教育。以学校本科专业、师资为基础,研究开设新的高职专业,增加高职专业数量,进一步扩大高职招生数量;积极推进软件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专业调整和内涵建设,完善专业培养计划,突出技能教育,加强实践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积极开展与其它高职院校合作办学。
  
    19、扩大继续教育规模,大力做好社会培训教育工作。积极探索新的办学与发展模式,扩大成人教育招生规模,进一步提高办学效益;加强函授站点的管理和指导,保证函授生的培养质量;加强培训中心建设,充实力量,建立健全培训工作机制,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大力组织各类形式社会培训教育;进一步规范各种办学行为,严格办学纪律。
  
    六、坚持依法治校,强化管理,努力提高各项工作管理水平
  
    20、坚持依法治校。加强“五五”普法教育,进一步提高教职工法律意识和依法行政能力;加强各项管理制度建设,健全和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各项工作流程,推进学校各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进一步推进校务公开工作,规范校务公开内容和办法,扩大公开方式和渠道;加强信访制度建设,认真做好信访工作。
  
    2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探索名师引进机制,着力引进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急需人才,保证学科建设需要;制定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训练提高方案,特别强调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加强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整合实验室人员;加强师德建设,完善教师工作考核评价机制,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保证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原则,做好2009年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加强人力资源成本核算,积极推进专任教师队伍结构调整、优化。
  
    22、进一步加强财经工作。本着“量入为出,保生存、保重点”的原则,合理安排2009年财务预算,优先保证人员经费支出及教学科研支出,从严控制行政业务费、会议费、招待费等支出;严格预算管理,严格控制非经常性支出项目;巩固清欠学费工作成果,防止学生欠费反弹;进一步拓宽创收渠道,加大筹措资金力度,扩大学校整体收入;加强财务风险预警,保证财务运行安全。
  
    23、加强资产管理。完善资产管理制度,推进资产统一管理,建立资产使用成本核算制度;加强对经营性资产的监督与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完善设备管理制度,拓展设备物资共享平台,加强对大型采购项目和贵重设备的验收监督和专项管理,提高设备使用效益;进一步加强招投标管理工作,保证设备采购质量,节约资金。
  
    24、加强后勤服务保障工作。强化管理,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工作制度,建立长效机制,大力建设节约环保型校园;加强目标管理,奖罚分明,切实发挥目标管理的制约和激励作用;加强水电暖设施维护和维修,确保水电暖设施正常运转,最大限度控制“跑、冒、滴、漏”;加强食堂管理工作,保证食堂价格相对稳定,确保饮食卫生安全;做好学校基础设施改造、校园绿化美化、校园通讯及生活服务工作;做好卫生防疫、医疗保健、计划生育工作;做好新建图书信息楼前期准备工作。
  
    25、加强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校园网络管理制度,加强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与日常维护工作,保证正常工作、学习、生活需要;加强新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建设,推行无纸化办公,进一步提高办公效率;加强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增加网上资源,做好电子资源的更新与维护,进一步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完善档案工作制度,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26、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结合开展“全国学校安全年”活动,继续开展“平安校园”创建工作,力争实现连续三年获得省级“平安校园”称号;健全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制度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明确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完善防控体系,重点抓好消防、治安、饮食、交通、网络、大型活动及校园周边安全工作,维护学校稳定;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和安全演练,保证学生生命和财产安全。
  
    2009年是我国建国60周年,是我校全面推进改革、促进各项工作上层次、上水平之年。全校上下要继续发扬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发展,向建国60周年献礼。
 

关闭窗口

 

校报编辑部地址 :辽宁工业大学3号教学楼313房间
电话:0416-4198654/4199778 E-mail:lgxbxx@163.com
版权所有©辽宁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