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阳中锐意进取——记我校“阳光新锐创新团队”(第120期总第392期)
2014-09-15  

    8月20日,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由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全国少工委共同举办的第九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颁奖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举行。我校经济学院张晓芬老师和材料学院唐立丹老师指导的“阳光新锐创新团队”喜获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校团委负责人与该团队学生代表尚天天同学一同赴京参加颁奖大会并接受表彰。
    “阳光新锐创新团队”是由我校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组成。在这个科技创新团队中,11名队员个个是学院的精英,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团队从去年至今,连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已获得国家级奖项5个、省级奖项11个。此次申报“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申报项目主要研究领域是“新能源电池开发与管理”,他们紧紧抓住当今社会可再生资源的潮流,围绕着太阳能的发展和利用进行了一系列的课题研究和创新。例如:研制开发纳米阵列太阳能电池,晶硅太阳能电池钝化材料AZO梯度薄膜制备,对《纳米阵列太阳能电池》项目进行模拟公司运作等等。
                                                             创新激发内动力
    指导教师唐立丹老师介绍说:“高等级专业竞赛调动了学生们的求知欲和创新积极性,他们会主动去学习、思考,而且这种对知识的热情,带动整个学院有一个良好的学习风气,让同学们处在一个科技创新的大氛围中。通过一个项目的完成,大家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更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激情和内在动力。”整个团队为完成项目,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他们不分昼夜在实验室里钻研,利用一切课余时间去查找资料,在队员们的不懈努力下,突破了重重难关。在采访中,唐立丹老师表示,她的职责在于培养学生投身科研事业的精神,结合当代社会的需求,充分发掘自身潜能。指导教师只是团队的引导者,科技创新团队的活动主体是学生,老师会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但项目过程中他们要自己去沟通、实践,从而达到最终的目标。
    队长尚天天回忆道:“由于专业不同,当时我对很多项目中的术语和技术问题都不明白,与队员沟通起来很费力,这促使我必须在课余时间去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才能让项目顺利进行。正因为这样,我的知识面变得更广阔了。”队员们的目标十分明确,大家为了让彼此间的沟通更顺畅,不断地开拓自己,促进整个团队的发展,为团队实现最终目标而努力着。
                                                                 团队铸就成功
    全局意识、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是队员们在这个团队生活中收获的一笔财富。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团队的凝聚力至关重要,他们互相关心、激励、包容、建议,专业不同的几名队员汇合起来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在这样的团队中,沟通技巧显得尤为重要。队长尚天天说:“做财务报告时,我们对材料采购和材料预算等问题产生了分歧,大家争论了很久。经过反复沟通,最终决定一起去做调研,共同解决了问题。财务报告很成功,收到了满意的效果。”他们每个人把全部身心都交给团队,彼此感受着团结、融合、信任,争议和分歧都在团队凝聚力的作用下消失了。
    “阳光新锐创新团队”具备了一个出色团队应有的特点,他们互相支持,技能互补,善于沟通,在大家的共同奉献下收获硕果累累,个体力量得到升华,团队毅然崛起,齐心协力的成就永远高于个人业绩。这就是团队的力量。
用心成就未来
    “阳光新锐创新团队”中的每位成员都有各自的优势与特点,从统筹策划到发散思维寻求创意灵感,从开创科技成果到财务分析与数据的整理,从制定销售策略到项目汇总和后期制作,优秀的队员们在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致使方案能够有效执行和落实。指导教师张晓芬经常告诫队员们:“无论做任何一件事都必须‘用心做’。只有用心做了,才会竭尽全力想办法去解决所面对的困难,才能品尝其中的艰辛和不易,才能获得人生的历练和成长。无论是否获得奖项,都能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获!”
    从创新团队里出来的学生,都具备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无论是在校园内还是在工作岗位上,他们都是佼佼者。“在团队中得到的锻炼为我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校2014届本科毕业生崔维如此评价自己在团队的时光。崔维还未毕业就被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录用,他骄傲地说:“我参与了团队项目的整个过程,这不但让我提高了自信心,表达能力也大大增强。”
    “阳光新锐创新团队”获得“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荣誉称号,是非常光荣和有意义的。这不仅说明团队的成绩得到了更高层次的充分肯定,而且给队员们注入新的活力。团队正像它的名字一样向前发展着,朝气蓬勃,极具创造力,不断开拓创新,力争上游,在朝阳中锐意进取。    (记者 许珈慧)
关闭窗口

 

校报编辑部地址 :辽宁工业大学3号教学楼313房间
电话:0416-4198654/4199778 E-mail:lgxbxx@163.com
版权所有©辽宁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