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崇高”(第219期)
2010-05-18  

       儿时,最开心的事莫过于每天晚饭后,坐在炕上缠着姥爷给我讲抗美援朝的故事。姥爷是火车司机,在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身赴朝鲜打仗的时候,姥爷的工作是把后方的军备物资源源不断地送上前线。每当讲故事的时候,姥爷就习惯地夹着一根烟,目光深遂,久久地凝视着屋内的一个角落,在他娓娓道来的故事中,我走进了姥爷的记忆中,走进了那战火纷飞、血雨腥风的年代。姥爷给我讲了许多他亲身经历的或是听到的故事,这些故事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烙印,一个梦想也油然而生,长大了我要去看看鸭绿江,亲自去感受军人那份为祖国而战的豪迈!
   真的长大了,姥爷也去世了,可儿时的梦想却越发强烈了。今年暑假,我带朝圣般的心情踏上了驶向丹东的列车,去追寻先烈们的足迹,去领略鸭绿江的神奇与美丽。一路上眼望窗外青山绿水,思绪已游离了脑际,漂向了远方。当年,姥爷也是沿着这条路把物资送往前方的吧?他说把火车开到战区的确很危险,总有美帝的飞机在头顶虎视眈眈的盘旋,但却让人感觉很神圣,那种从心底涌动的激情会让你将生死置之度外,你会被那种斗志昂扬的气氛所感染,所融化。如今,我也踏上了这条路去寻找“崇高”。
   经过近11个小时的火车颠簸,我终于踏上了这方心中梦想已久的热土。出火车站时已夜色阑珊,站前广场上,毛主席的全身雕像矗立中央,庄重而威严。第二天,我去参观抗美援朝纪念馆,刚一下车一座浑然天成、雄伟厚重的城墙就映入眼帘,块块青砖错落有致,严丝合缝、紧密相联,给人一种坚不可摧的感觉。墙上镌刻着江泽民同志的题词,“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永放光芒。”沿着旁边的石阶,缓缓前行,我把脚步放得很轻,怕是惊扰了烈士们安息的灵魂。岁月已轻轻的抹去了他们的躯体,而那充溢着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精神却是永远也抹不掉的。它扎根于我们心田,用心之沃土将其培养成参天大树。抬头仰望,一座冲天的四面石塔映入眼帘,塔的正面镶着“抗美援朝纪念塔”七个烫金大字。简单的几何体结构蕴藏着最质朴的情怀:对祖国的爱不需要华丽的装饰,不需要精美的辞藻,只有唯一的信念——决不允许别人欺负自己的“亲娘”!不远处的纪念馆与之遥相呼应,苍松翠柏静静矗立着,聆听着昨天与今天那些波澜壮美、可歌可泣的华彩诗篇。俯身望去,公路上车如流水,人潮如织。只有不远处起重机的轰鸣声时而打破这份宁静,我想烈士们是愿意接受的,这是城市建设的声音,这是中国崛起的声音,这是古老的东方巨龙在呐喊!
   走进纪念馆,就真得走进姥爷的记忆了,这里阻隔了城市的喧嚣,这里把你抛向了那燃烧无数激情的岁月,使你观后不能不为之动容为之感动。战士的遗物陈列于此,衣服上曾留有战士们的体温,曾被战士们擦了无数次的钢枪已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一张张照片,一幅幅图画,倾诉着桩桩件件感人至深的故事。
   走出纪念馆,明媚的阳光把我的眼睛刺得隐隐发痛,我依依不舍地告别了纪念馆,向第二站——鸭绿江出发了。真的是到江边了,丝丝凉意随风袭来,让人感到心旷神怡。江面很平静,江水在静静地流淌着,在太阳的映射下,波光粼粼。对面的小树林,一片青翠,岸边停泊着几艘渔船,江边几个朝鲜儿童在戏水嬉闹,几个妇人在洗衣服。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和谐,唯有江中几个孤立的桥墩和只有一半的断桥,仍旧昭示着历史的沧桑。我登上游船,站在船头,瞧着翻卷着的白色江花我的内心又一次澎湃起来。在国门,我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背靠祖国,心中是那么的踏实和安全,是她博大的胸怀容纳亿万儿女,是她精邃的文明滋养了代代传人。此次丹东之旅,我终于找到了那种叫做“崇高”的精神和力量。(电气011  贾冰) 
   

关闭窗口

 

校报编辑部地址 :辽宁工业大学3号教学楼313房间
电话:0416-4198654/4199778 E-mail:lgxbxx@163.com
版权所有©辽宁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