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中亟需强化的几种意识(第220期)
2010-05-18  
      我国的外语教学之所以长期为人诟病,主要原因就是“费时较多,效率较低”(李岚清语)。到底该如何提高外语学习效率?笔者认为首先应该从外语教学指导思想的角度对传统的做法进行反思。具体说来,在外语教学中有以下几种意识亟待加强:
  一、 跨文化意识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反映,外语教学必然会涉及到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学习外语的学生应该了解所学语言的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治、社会习俗以及思维方式等文化背景知识,这本是一个不言而喻的常识。然而长期以来,有多少教师积极主动地进行过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呢?又有多少教师只凭着一本对文化内容语焉不详的教师参考书就教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呢?由此学生不知“John Bull”和“Uncle Sam” 为何物,被人贻笑大方也就不奇怪了。我们应该认识到,语言水平是综合知识的汇集,在外语学习中语言本身并不是唯一的困难,缺乏背景知识倒常常成为学生理解和表达中的难点和障碍。这一方面要求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另一方面也对教材的编写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尽可能地收入对英语学习有益的背景知识,同时要保证教学大纲所规定的重点。
    二、 专业工具意识 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法知识,一定的词汇量,对外语的认知能力逐步增强,语言学习处于上升势头,基本上完成了原始知识的积累。到了大学阶段,应引导他们对外语知识加以扩展和提炼,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术业有专攻,外语教学应服务于学生所学的专业,使其成为学生专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外语教学效率。而现行的做法却与这一点相去甚远。仅以大学外语教材订购为例,有多少学校在教材的选择上不问系别,不问专业,只要是“公外”就来个一刀切?难怪让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精读课本中的“八十岁老太太如何过生日”时提不起兴趣。
    三、 效率意识 古人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做法对今天的外语教学仍具有借鉴意义。由于学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集体授课时,不可能照顾到所有学生的个别情况。有的学生基础差些,需要教师的语速慢些,结构讲得细一点,词汇给的例子多一些;而基础较好的,则认为语言上的问题不大,希望在篇章、修辞和文化背景上有更大的收获。两类学生都对教师寄予了很大的期望,教师只能采取折中的做法—所谓的“照顾大多数”。结果却是大多数学生的要求得不到满足,直接引发了学习者的情感焦虑。根据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学习者的情感焦虑往往影响语言的输入,在这种心态下学习,效率是极低的。笔者认为,应参照学生的外语高考成绩和入学后外语摸底考试成绩,实行外语分级教学。我们的尝试是,按照学生成绩的优劣分布,划分为三种班型 :提高班、普通班和加强班,使用不同的教材,执行不同的教学计划,在不同方面予以侧重。只有这样,外语教学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四、 创新意识 我国的外语教学由于受前苏联的影响,长期以来沿袭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只满足于只言片语的语言教学,从整体上停留在以“结果”为最终目的的应试教育模式上,与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驰。因此,外语教学方法的创新势在必行。外语课堂是学生学习外语、利用外语的主要阵地,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向学生讲授细枝末节的语言知识,而是要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语言交际机会,使学习成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应在创设情境、活化教材、加强活动、激发兴趣和强调能力上多下功夫,全面提高学生外语素质。另外,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传统的“一根粉笔一本书”的授课模式必然会受到很大的冲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手段上有所创新,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研发生动活泼的CAI课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超媒体非线性方式组织教学信息,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主动地、个性化地学习。现代化教学手段使课堂更具人性化,能创造一种有助于各个学生学习的环境。
本着与时俱进的思想,适应时代的需求,我们必须探索出一条在外语教学中切实可行的新路。我们应多方听取呼声,人人献计献策,争取早日扭转外语教学中“费时较多、效率较低”的局面。(外语系 成昭伟)
关闭窗口

 

校报编辑部地址 :辽宁工业大学3号教学楼313房间
电话:0416-4198654/4199778 E-mail:lgxbxx@163.com
版权所有©辽宁工业大学